带着稍微休息过的火力连向杨柳青新驻地开进。(军队在战时一般保证三餐)
穿城而过的教导营火力连引来天津军民的夹道的欢呼,一个个本来颇有些疲惫的官兵们也打起十二分精神,骑马整队向西。李焘还是由苟来顺拉着缰绳慢慢走在队列前,看着人头攒动的街市,看到那些饱受战火之苦的老百姓脸上露出的希望神情,蓦地生出了“老子还是小小的改变了历史”的满足感。
人群中突然闪出两个人来,一个拿着老古董的照相机,一个拿着镁光灯。“噗”地一声,李焘骑在战马上的“光辉形象”被拍摄下来。
李焘并没有在意,年轻的军官甚至有些得意地想:这些人多半是记者吧?出名儿?好事啊!
日头当顶时的杨柳青黄家园子。
“武卫前军中路教导营管带李焘奉命前来报到!”
堂屋里的人停住了谈话,聂士成向张佩纶微微颔首后提声道:“是李焘啊,进来吧。”
李焘整了整扎在腰上的不伦不类的德国皮带,拉拉大腿侧的盒子炮枪带,一步跨进高高的门槛,立正,敬礼。此时,他看清楚了“自家姑爷”的模样。一位有着微瘦的圆脸,两唇上蓄着长胡须,淡眉毛下有一双略微浮肿却精亮的眼睛,大约五十来岁的老人;身穿团花的褂子,即便是坐在椅子上,也能看出他的身材只算得是中等。
“都是自家人,不必太多礼数。”聂士成站起来拉住李焘的手,将他按坐在椅子上后,又转向张佩纶道:“张翁,恐怕没见过您这位外侄吧?”
张佩纶如唱戏一般抖抖袖子,颇有风度地抱拳欠身道:“大帅说得正是,武毅军第一青年健将,佩纶今日方睹英姿呢。恩相大人每每谈及李焘,赞不绝口啊,佩纶也是好奇得紧呐。”
李焘这下确定了,面前的就是什么亲戚姑爷了,忙腾地站起来,立正道:“李焘见过姑爷大人。”
“方才闻得聂大帅所言,李焘你又立新功,实在辛苦了!后日制台大人莅临天津,必然会有朝廷的恩赏宣慰。”张佩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