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有线电话的时代,要组织大量(旅级火炮群)的火力并且详细律订整个火力支持计划细节是不可能的。高司单位能做的最多不过是指定一个目标区,同时说明希望达成的火力支持效果,而所有的执行细节都必须由炮兵营、炮连的指挥官自己见机行事。在这种作战条件下,炮兵营与炮连的指挥官都仅能在清楚上级意图后,自己想办法在几乎没有任何横向协调的情况下发挥个人创意,去想办法与邻近单位联系并且完成目标。
这种「无声的火力协调」默契,甚至可以让散布在不同地区的大量日军炮连集中他们的火力在某一个点上,有时阵地相距甚远的两个以上炮连甚至可以将一个小小的俄军阵地至于交叉火网之下──在以榴散弹为主的年代,不同方向的榴散弹交叉火网可以对躲在掩体中的步兵产生恐怖的效果。
相对而言,俄军很少可以同时使用一个炮连以上的火力。俄军会这样运用火力有许多的原因:首先俄军的炮连比较大(每连八门火炮),可以投射的火力远多于他们的对手;其次俄军并不像日军一样受到德国准则影响,在俄军的观念中将火炮控制在预备队里以备不时之需,远较将所有火炮集中在一个决胜点上来得重要得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俄军指挥官严重缺乏如他们日本同行一样的主动积极精神,以至于横向的组织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技术上来说,相对于他们的亚洲对手,当时的俄国炮兵连已经每连配备有一具野战电话,而炮兵旅的指挥官也可同时对最多六个炮连下达命令,但是有电话可以下命令的俄军,还是无法在战术上达到没有电话的日军所可达到的层级。面对这种窘境,俄军的解决之道是干脆把每个炮连中的火炮数目大幅增加,到了战争快结束时,俄军的炮连中甚至有30到60门火炮──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为俄军无法让这一大堆火炮同时射击。
在双方优势消长之下,日军指挥官在整个战争期间几乎都可以享受到火力上的优势。虽然俄军炮兵一直都可以造成日军可观的损失,也常常可以阻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