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的的方法就是让己方步兵冲入敌人炮兵阵地。
在这种不幸的情况下,榴弹炮更证明了自己在反炮兵战术上的威力。由于榴弹炮的威力与准确性都比较高,此时的指挥官可以集中榴弹炮火力迅速地消灭某一地段战壕中的敌军,同时掩护己方步兵提枪快跑前进,占领这段战壕并且迅雷不及掩耳地冲到敌军后方屠杀手无寸铁的敌军炮手们。但这种战术等于是与时间赛跑,如果步兵们不能在短暂的空档内打开突破口并消灭敌人炮兵阵地,这些担任突击任务的步兵就会被地狱般的敌人榴散弹炮火消灭。
在这些战术条件限制下,大战的第一年成为争夺壕沟之战。当敌军攻占了第一线壕沟时,炮兵为了避免误伤我军都会停止射击──因此德法双方都会把绝大部分的兵力部署在第一线──第一线壕沟的陷落通常也意味着后方炮兵阵地被敌人蹂躏。而只要第一线壕沟可以守住,炮兵就可以轻易地消灭停留在无人地带中的敌军。
只要步兵们坚持这种战法,炮兵的工作就会很轻松。而对攻击方来说,只要炮兵可以不断地压制第一线壕沟中的敌军,步兵就有足够的时间冲锋进敌人的阵地。只要炮兵可以破坏更多的工事、可以让敌人步兵有更多的时间躲避炮击,我军的攻击就愈可能成功。既然战场上现实的状况是如此,在战争爆发时有最多重炮兵以及有最多榴弹炮的一方可以主宰战场,就一点也不令人惊奇了。
相信读到此处,《逐鹿1900》中主角快速调动武毅军编制庞大的中路炮营实施小规模弹幕徐进射击,已经能被各位读者大大理解了吧?很多人以为弹幕徐进很神秘,很尖端,其实不然,在近代炮兵战斗中,一个优秀的炮兵指挥官完全能够快速地组织一次小规模徐进弹幕射击。法国和德国的炮兵战术准则也允许一名指挥官组织师级以上的火炮群。《逐鹿1900》的马国宝炮营,已经是团级规模了,装备的火炮射速从每分钟三发到十八发不等,加上有利于形成弹幕的信管式炮弹引信,构筑一个200米的弹幕根本不是问题。当然,在步兵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