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唐时天子李世民,广搜王羲之书,既有所得,其中精品,往往命人以响拓之法勾摹。后世所见书圣书迹。基本上都是唐时响拓之作。
卢鸿又说:“此卷书法。若说其笔法字迹,确是极似小王风骨。但我等鉴古之人,除观其书法手段之外。更应着重视其纸墨印押等细节,方可洞察真伪。”说着以手指着书卷说:“诸君请先看此卷用纸。晋时二王等所用纸张,一般称之为‘麻黄’纸,乃是以麻纸,涂粉制,染以黄,故称麻黄。而此卷书法用纸,虽然看来也是涂粉制后染黄地,但其用纸,却非是麻纸,而是桑皮纸。”
唐时麻纸逐渐沦为低档用纸,制笺用的纸张,多为皮纸,如皮最为常见,也有桑皮纸。如卢鸿所制的檀皮纸,近来也渐渐出现,那麻纸已经颇为少见。若再寻麻纸所制的麻黄纸,只怕也是无处可得了。
众人少有如卢鸿般精于制纸的,但经卢鸿指点纤维粗细及长短等特点,也略能分辩。
卢鸿又说:“这桑皮纸传入中原时代较晚,皮纸工艺也是近百年来方才盛行,东晋之时,绝无得见。因此小可敢断定,这卷书法,绝无可能是晋时旧物。”
卢鸿停顿一下,又继续说道:“除了纸张不对以外,此卷书法的墨色也略显浮燥。因自古以来,纸张均须涂布制后方可书写。因此墨迹落于纸面上后,渗入颇浅。只有存放一定年份,那墨色才能渐渐深入纸张,直透纸背。虽然此卷经过装裱,无法查看纸背墨色,但观其墨色浮于纸面,可知其年代不会特别久远。此外还有一点,如那般流传数百年的书迹,不唯墨色渗化,且纸墨相生,墨色必然集中于书迹线条中间。只要手持书卷,对着光线照看,那书迹中间必然有一道深线,宛如天成一般。且线条边缘,也同样变得深重,清晰分明,显得书迹更为流畅。诸位可对照其他几卷晋时书迹,一看便知。”
众人听了,纷纷取过前边几卷晋人真迹来,对照光线观看。果然书迹中间,均有一道深线,且墨色入纸深沉,极为自然精彩。再看这卷《江州帖》,墨色浮于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