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继续炮轰。
这样一来,这种炮轰的强度虽然不小,但作用却很有限,只要防御一方做好准备,将各个防炮工事修建的坚固一些,例如走钢筋‘混’凝土结构,炮击的意义就更小了。
在著名的凡尔登战役中,在短短的12公里战线上,德军集中了1000‘门’大炮,其中还包括420和305mm口径的重炮。
火力这么集中,又这么强大,德军很乐观,认为只靠大炮就可以解决对面的法军,德军步兵的角‘色’是打酱油,过去占领阵地就行了。
战斗开始后,在几个小时内,德军就将200万发炮弹,疯狂倾泻到周边30平方公里内,将其夷为平地。
但是当炮轰结束后,德军步兵冲锋时,依然出现了大量的幸存法军。
没有做出这个思想准备,没有火力掩护,德军反而被法军大量‘射’杀。
德国人大怒,将步兵撤下来,继续让炮兵轰炸,但法国人则继续躲入钢筋‘混’凝土的工事内。
打来打去的,进攻的德军始终处于火力劣势,没有炮兵支持,只得继续承受法军火力点的怒火。
重量轻、容易搬运的步兵炮出现后,这种问题句得到了极大缓解。
步兵炮在步兵身后1-2公里处进行‘精’准轰炸,目标是敌人的集群步兵、火力点、防御工事,由于炮击目标基本上‘肉’眼可见,甚至能当做直瞄炮来使用。
步兵炮的使用,可谓是在大炮上安装刺刀了,大大的增强了步兵的火力,给攻方增加了很多胜机。
在一战当中,步兵炮虽然表现不错,可列强的军事专家一致认为,步兵炮的缺陷很多,有被迫击炮取代的节奏。
于是,意识到新型迫击炮作用的各列强,逐步废弃了步兵炮,转而全力装备迫击炮,就连装备大量步兵炮的德军,也概莫能外。
但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师从欧美的鬼子,却反其道而行之。
大正十一年式步兵炮,按照一战的标准来说,妥妥的很先进,但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