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於是严重影响了战舰的速度和机动能力。加之1艘一、二级战列舰(这两类在英国差别不大)的造价大概相当于2三级战列舰的造价,英国皇家海军自然愿意多造三级战列舰以保证海战中有足够的机动兵力。
英国战舰的寿都相当长,原因在於英国人对造船材料和工艺精益求精,再加上海战中鲜有败绩。在1797年的圣文森特海战中国战舰的平均年龄是17岁,其中几支主力舰年龄超过30岁,比如1门炮的“不列颠尼亚”号已经35岁,而胜利号也有32岁。相比而言,圣文森特海战中的西班牙战舰都相当的年轻,这大概是法西联合海军屡战屡败,战损率居高不下的缘故。
筹建和维持一支海军相昂贵且耗费往往随着战争的进程而飞涨。1789年,英国一艘战列舰的造价大约每一个吨位25英镑,到1800年就涨到35镑。胜利号战列舰造价加上全套装备,花费1英镑。179年英国皇家海军军费625万英,到1800年就飞涨到15C0万英镑。
看了这个字明只是心中高兴快活,对于海军一窍不通的他是不会知道这个数目有多么的惊人。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国皇家海军1905年的军费也才3500万英,而此时英国海军的主力战舰几乎都是万吨以上的装甲战列舰且正和德国搞建造“无畏舰”的竞赛。
对这些梁明不知道也用不找知,他现在考虑的是怎样将军部安抚下去或许太子和戴均元会给自己一个妥善的处理。
ps:术方面,十七世纪以荷兰为代表的新兴海上强国仍然钟情于近距离混战。进入十八世纪,“战列线”成为欧洲各国海军的标准战术。海战中双方战舰通常排成两个纵列,平行相对驶过,互相以舷炮对射。这种战术的弊病在於简单化、程式化,海战形同角力。如果两支舰队旗鼓相当,往往打到两败俱伤也分不出胜负。
风向对海战战的影响也很大。处於上风向的战舰,船身向下风向倾斜,这一侧的舰炮水平射角较低,有利於攻击对面敌舰的船身;处於下风向的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