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已在明离洲站稳脚跟,源源不断的羊毛送到了南洋,从英国购进的先进毛纺机也算有了用武之地。经历了惨痛之后的中华国纺织业将大部分的机器转手卖掉后,埋头做起了毛纺织业。这次的专业虽然砍掉了中华纺织业的一条胳膊,却也增大了其的市场,大陆第一次进入了商人的视线之内。
大发展之后,中华国的商人们或是按照地域,或是按照亲友关系,反正是没有按行业来的,同行是冤家嘛!组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数十家商会,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中州商会、马六甲商会和雅州商会,紧随其后的就是启州商会、新加坡商会、槟城商会、基隆商会等七八个次一些的,在下面就是商会中的规模最小的一批,它们占据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如果按照经济的自然发展,那随后商会之间就会有一场残酷的并购战,大鱼吃小鱼,优胜劣汰,最后形成几大商会平齐的局面。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二十来个小商会依旧过的有滋有味的。原因在于并不是中州等三个大商会没动贼心,而是地方官府插手了。
在后世还有个地方保护主义呢!现在的中华国更是如此。自己城里面有个商会,对于辖区内的经济发展当然是有带头作用,那是没有一个地方官员愿意放弃本地的商会。
外地的大商会实力虽强,可对于本地区域的发展不见得会多么上心,至于官府的走动更不会有自家人称心,再说了地方官府同商会之间又多有瓜葛,所以他们是坚决反对商会并购的。几次出手被阻后,中州等几家商会也看明白了,于是事情就僵持下来了。时间一长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平平淡淡的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