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被誉为鸟类的天堂。
可现在,18世纪末的黄河入海却是“于是河势尽趋东南,毕注于大清河口以夺淮”。历史上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从那个时候起黄河开始了长达661年的侵淮,不但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还让安徽,苏北等地由福变穷优质的黑土地全被埋在几米的黄土下。
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口,占据那里的金统治者,原是希望以水代兵,借黄河的洪水侵扰南宋,是以致使暴虐的黄河在无遮无挡的淮北大平原,一泻千里,抢去淮河入海的水道,开始了夺淮入海,也让黄河变得更加难以抑制。
元蛮的贾鲁主张“疏塞并举”,疏是疏浚原汴河,导水东行。塞是修筑北堤,堵塞决口。
大明的潘季驯采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他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黄河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阴。
满清的靳辅的治理策略是,“疏以浚淤,筑堤塞决,以水治水,籍清敌黄”,也就是所谓的“蓄清刷黄”。
这三个人都是三朝治理黄河的代表人物,前两位效果还不错,至少让黄河安生了一段日子,可最后一位就次了点。
靳辅治河22年,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黄、淮、运河的水位日益抬高,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还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修建了洪泽湖大堤的石工,增建了归海闸、归江坝,使淮水不断分流入江入海。乾隆时期已经是破不堪用了,到了他儿子、孙子(道光、咸丰)统治期间(1821~1855年),黄、淮、运河已经千疮百孔,难以救治。当时的治河总督,差不多年年更换,以惩处治河不力。直到清咸丰5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