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开始前各方各面十几万两银票已经送上了。
北方处如同一只八脚大蜘蛛,张开了一张大网将水灾最重的新安、孟津、偃师、汜水、荥阳、登封等地全都罩了进去,从一月初开始各地的招募点就正式开张大吉了。
鲜红的大字报贴满了大街小巷,用最浅显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最动人的前景,当然更动人的是那白花花的银子。
“16——30周岁的男子,身无隐疾、残废者,愿从招募者每人三两安家银子,至澳大利亚后按劳领银钱;
年过三十者,孤身男子不取;
拖家带口者,需有16——40周岁男子一人,方可应招,每户安家费五两”
这三条规定中前两条很正常,可最后一条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此次招募毕竟是要壮劳力的,拖家带口的明显不和标准。
大字报贴出去的第二天,地方官员就报知了何裕城。何裕城得知后也是觉得有些不对劲,可这次招募是乾隆钦准的,又有和珅的关照他也不敢轻下结定,忙使人前往天津招来了查仁知。
这一点上,北方处早有准备。查仁知见到何裕城后,一副混不在意的表情,就差直说何裕城不懂行情,大惊小怪了。他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
矿场,劳动量大,危险性高,最重要的是生活检调,在澳大利亚不同于在国内,家人、故里都在,那地方千八百里不见人影。在这种情况下矿工时间一长的话,情绪大都激愤、暴躁,这种情况下无疑是很危险的。一个处理不好,那麻烦就大了。
而且海外不毛之地,懂得国语的洋夷很少,平日里领班下矿洞的自然都是国人。在这种情况下,领班就需要是年龄大些的人,而且在矿工情绪激动时自己能保持平静。很显然,家人在身边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矿工的暴躁。所以说,招募规定的第三条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的解释很有说服力,何裕城很满意,所以招募顺利进行。
中国人的本性是念家的,无论走到那里落叶归根永远是心中最后的一丝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