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手中的小旗将命令传达了下去。
所谓的“试射”就是一支编队中相隔开的几艘战船按照瞭望手的报数进行炮击,主要是为了测量一下双方的距离是否准确。梁明的船队可没有测视仪,瞭望手的报数只不过是依照经验的“目测”。
“轰……轰……”
站在船首的梁明感到脚下的甲板微微一震,嘴角不由得挂起了微笑,这就是大吨位战船的好处。除了众人皆知的载炮数多外,另一个益处就是甲板的振动小。
自从火炮被运用到战船上后就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火炮的反震力。当大炮击发时,瞬间产生的后退力是很大的。在发明制退复进器还没发明的时,战船上的炮手还要在每次炮击后重新将后退到炮仓的火炮推至舰桥。就是现在这个时候,欧洲的战舰也不过是用绳索将炮坐绑定而已,而强大的反震力却丝毫没有消弱。梁明很庆幸,他早先为了满足一个客户的“逼真”欲望,曾特意翻阅过欧洲风帆战舰的资料,对于19世纪中叶才被发明的制退复进器也有过详细了解,正因此仅仅八百多吨位的中华号才会给他抗衡欧洲二三级战列舰的信心。(炮管与底座之间安装一个缓冲器,以减少火炮射击时对炮架的作用力。)
风帆战舰时代,不管是最顶级的战舰还是寻常的巡洋舰,很少出现多炮齐射的场面,绝大多数都是一炮挨着一炮的打。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火炮的反坐力,想象一下一百多门重达千斤的大炮齐射的场面,如此巨大的反震力什么样的木制战舰承受得起?所以,现代描述18、19世纪(中叶)海战场面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同样的画面,一艘巨大的风帆战船,侧面开着无数的小窗口中一门门火炮如同点燃的鞭炮霹雳巴拉的,却总是一响接着一响。除非是贴身的混战,否则绝对不会出向多炮齐放的场面。
透过手中的千里眼,梁明能清晰地看到清军那惊慌的面孔。他知道江南提督直辖的水师所用的大炮是佛山所铸造的上好铁炮,但就是再好的铁炮(清军水师的火炮只有数百斤——一千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