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打书 > 历史军事 >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 第四节 山东的私盐

第四节 山东的私盐(2 / 4)

往文登,同时也是众多私盐贩子的目击地,因为那里也有各家盐商的客号。

在灶丁手中二三钱银子的粗盐,到了崖头至少也能翻上一倍。

王石就干过这一行,这点让梁明很是不解,这可是杀头的事情,王石怎会如此轻率地说出口来,而王朱氏也不见丝毫的惧意。这其中必有内情,不可能单单是因为相信梁明不会出卖自己的救命恩人。

几经思量,梁明终于找了个机会向王石询问。而事实的真相大大出乎了梁明的预料。

有清一代山东从事盐业生产的人员数量极多,康熙初年山东盐场灶丁总数已达2.15万人,这只仅仅是盐场的灶丁还没算上民间的滩户。

清初山东盐场19场旧制,后来屡加裁并,并为八。其产盐行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困扰了山东官员数百年之久。

清代盐业最初实行“官督商销”的办法,政府利用盐商的运作而最终实现盐业利润。所谓官督商销,乃指盐商向官府缴课领取盐引后,到指定的地点买盐,再运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官方绝不允许其它形式的自由贩运,也不允许越界行盐。这很正常,从汉武大帝时期的盐铁专卖开始,近两千年来一直如此。

然而,清代山东的食盐销售情况并不理想。明代山东盐业开发的一个突出标志是制盐技术的不断革新,几千年来历经煮盐、煎盐方式的传承与改进,沿海灶民的努力极大的加大了海盐生产的开发力度,同时也提高了制盐的技术含量。而在在明代中叶福建人发明了滩晒之法,晒盐较煎盐而言,生产工序简化,成本降低,产量大又省工时,经济价值十分明显,故而此法逐渐从海丰场传向山东沿海各个盐场,但直到清朝时,晒盐工艺才在山东盐产区内占有优势。可直到现在文登的盐场依旧在使用煮盐法。

所以富商大贾往往指染两淮、长芦盐场,一般不愿意到交通不便、成本较高的山东盐场行盐,故而山东盐场商运效果极差,有的地区甚至出现无商贩运的尴尬局面,却又要一直

最新小说: 不许招惹阴湿男鬼 南城亡事 探花 在国子监开小卖部 城南政北 我一个考古的,怎么就权倾朝野了? 替嫁太子妃 唐女医之诗酒江湖军旅传奇 东宫娇妾 穿越之,小曼娘暴力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