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归根结蒂是要明确提出一个观点。对同一事物由于选取议论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就不同。从测试的角度看,这道作文题就是要从三个角度对《第三只小板凳》进行议论,得出三个不同的明确观点。。。”讲台上,语文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述着议论文体的审题规则,台下学生们都认真地听着,然后在笔记本上作下记录。趁着这个时间,老师拿起杯子喝了几口水,很满意地扫视着台下学生们的表现。
不过,当他的目光落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时,忍不住皱了皱眉毛。那里有个家伙正在呼呼大睡,而且睡姿嚣张,一只粗壮的胳膊横在桌面上,把他同桌的地方也占了不少,与教室里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那样地不协调。然而他似乎没有干涉的念头,在皱过眉头之后,也就拿起杯子继续喝他的水了。
于是,老师继续讲课,学生们继续听课作笔记,而睡觉的人继续睡觉,他旁边的同桌继续斜着身子。直到一只手从前排探过来,两个指头准确地在他的鼻梁上会师,我们的沉睡者才捂着鼻子醒转。他作势直起眼睛,神色不善地寻找肇事者。但当他的目光看到那只手的主人时,立刻就苦笑了声,正襟危坐,摆出了一副好学生的模样。对方扬了扬眉毛,转过头去不再理他。
“……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综合起来看。对一只小板凳,制作者爱因斯坦认为好,旁观者老师评价它的“坏”。为什么对同一事物看法竟有天壤之别,原因是什么呢?爱因斯坦认为好,是与前两只相比的结果,这个比是“纵比”,纵比是和过去比,可以比出进步。老师认为坏,是与他自己见过的板凳进行比,这个比是“横比”,和好的、较好的比,当然比出不足了。由此看来,爱恩斯坦和老师对一只小板凳看法大相径庭,这是“比”的结果啊。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比呢?既要纵比,也要横比,这样才能全面看待事物。那么观点可以归纳为……”
这个时候,下课铃声响起,老师继续说了两句,宣布下课。这样上午的课程就结束了,教室里立刻活动起来,大家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