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实吧,只好整顿兵马退守的燕京城外的泸沟河一带布防。
而萧干的部队依然活跃在易州地区。
此时,得知战局惊天逆转的辛兴宗等将,在通过小道消息打听到童贯已有心将自己这一路的溃败大事化小时,这才敢偷偷的潜回了雄州,去童贯那里“负荆请罪”了。
童贯将这一帮人好一顿臭骂,当然也没真正追究他们战败惨损的罪责,但考虑到此事虽然自己暂时压了下来,但在前线大军各将士心却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暂时剥夺了以辛兴宗为首的几名大将的领兵权。
辛兴宗等人自然不敢有任何异议,庆幸还来不及呢。想想看,要不是特么东路军取得如此大捷,那自己丢营损兵折将的罪责是绝难善了的啊。
而本归辛兴宗统帅的近三万残余改由大将王渊统帅,继续驻守在范村一带。
现在摆在大宋面前的是如此一空前的大好局势。但童贯面对近在眼前的燕京城却一时打起了退堂鼓。这主要是西路宋军的惨败而损失严重。而且又搞不清燕京城内的兵力布防情况,自然觉得攻取燕京的时机还没来到。另外还有一点,处于琢州西南向的易州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所在。
童贯集结一帮高层,很快议定,先拔除燕京周边的据地,采取逐步蚕食策略,想着到时燕京可能将会不战而降。于是,童贯将第一个要拔除掉的目标选定了易州。
易州在琢州西南向,正间正好隔着歧沟关,而在易州正南方向则面对着大宋控制的长城口。
童贯决定秘密将一部主力潜移到长城口,会同范村一带的王渊部,从南路展开对易州的攻击;然后另派一部主力从琢州出发,途绕过歧沟关,与南出长城口的宋军对易州发起两面攻击。
在具体的军事会议,众将普遍认为耶律大石新败,辽军精锐损失惨重,而驻守易州的辽军主要是萧干的一两万人。所以纷纷请战,因为大家都觉得,两路大军并击易州,定可一举将其拿下,谁去意味谁立大功。如此好事,大家怎么能不争个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