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私塾:
是指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且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塾有多种:有塾师自己办的教馆、学馆、村校,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还有属于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作为私学的一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除秦朝曾短暂停废外,二千余年延绵不衰。
(二)私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起着剧烈的变化。周代的分封制、奴隶制,正走向崩溃,更为先进的封建制度已逐渐形成,
实行分封制的周室,(注:所谓分封制是指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随着不断地有功封赏,周室的土地越封越少,受封的诸侯则数量越来越多,诸侯彼此之封疆犬牙交错,随之而来的磨擦、冲突四起,在利欲的驱使下,势力大的诸侯不断吞并小国,开始逐渐称霸于世。而天下共主的周室,却无力约束诸侯争霸,威信大失的周室,从此日趋衰落、一蹶不振,再也不能号令天下。
审时度势的时人,眼见周室已不可为,便自谋出路,于是抛弃周室去投奔各诸侯国,而各诸侯国又需要有文化知识、各有所长的士人来为他们效力,甚至各诸侯国内的卿、大夫也需要士人为他们效力,天长日久便出现了"士"阶层。各诸侯国和卿大夫都争相养士,对士的培养也就成为当时迫切的需求。在这些条件下,私学便应运而生。
适时的教育制度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其中私学办得最为成功的莫过于孔子,其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儒家创始人孔子自开办私学之后,一再宣讲克己复礼,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