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大清确需变革,然此变革万不可触及根本。闻翁同龢与广东举人相勾结,意欲设立制度局,此乃废我军机之举!万不可应。”
那丫鬟得空又喂了两匙药,奕又道:“臣王一去,军机处并总理衙门再无二人可与翁同龢争竞,若其借广东举人之口,大行变革之实,则大清甚有王莽之祸!”
这话是说得重了,光绪帝还道皇叔是病重妄言,然慈禧太后毕竟乃大清权谋第一人,闻言却是愈思愈惊。
或是看穿光绪帝的不以为然——毕竟翁同龢乃是帝师。奕又道:“共事多载,常熟(翁同龢)甲午一味夸张,力主开战,一错再错,以致十数年之教育,数千万之海军,覆于一旦,虽有国师力挽狂澜,然最终也不得已割地求和,却壮大了国师之势。德据胶澳,俄租旅大,英索威海、九龙,法侵广州湾,此后相率效尤,不知何所底止?正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以上种种,皆翁同龢误导之过。”
这番话把诸列强分割中国之罪名蹈至翁同龢之身,且虽未言明,然却已把国师也归于了翁同龢一党,慈禧太后当然心知肚明。
然此言实在太重,弹劾者又为光绪帝师。光绪帝顾不得太后便在身畔,开言道:“老师虽有过失,然品行尚正,皇叔所言,似有危言之嫌。”
“品行尚正?”或许是自知大限已至,是以即便是在太后并皇上面前,奕嘴角边也露出一丝不容置疑的高傲:“其人居心叵测,并及怙权,外联国师,内借广东举人之行止,必将祸乱大清。”
“居心叵测,并及怙权!”这八字评语委实太重,光绪帝惊怒交加,一时不知如何言语,只好转头看看始终未发一言的慈禧太后。
慈禧的目光中也闪过一丝讶异,或是她未曾发现恭亲王居然有如此之心机,然一闪即逝后凤口终开:“以皇叔之见,朝中人物,谁可大用?”
不愧是执掌大清天下数十年的慈禧太后!此言一语双关,一则确实是问恭亲王可举荐何人,二则却有考较之意——奕对翁同龢看法如此入骨,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