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不能过分浪漫。”又说:“本来就是这样,做生意,办理报馆,写评论,金钱的处理问题,这些一定要很严肃的,一浪漫就糟糕了。”这些话的背后也包含了对每一分钱的在乎,《明报》曾经历了早期极为艰苦的岁月,所以即使在财源广进以后,他也厉行节约,到了抠门的程度。对此,金镛说过:“我办报办了几十年,对于一磅白报纸的价格、一方英寸广告的收费、一位职工薪金和退休金、一篇文章的字数和稿费等等,长期以来小心计算,决不随便放松,为了使企业成功,非这样不可。”林燕妮说:“很多人认为文人办企业,易流于情绪化,不会精打细算。查良镛却不,说了不能加薪便不加薪。”
与其他大报相比,《明报》的工资低,福利薄,这是《明报》员工,从编辑、记者、校对到排字房、机房工人的同感。他们对金镛最不满的地方,就是工资加得少,连退休金都“缩水”。
《明报》员工批评金镛,可以以高薪聘请新员工,但老员工的工资偏低,从来没有大幅加薪,以致新、老员工的工资差距很大。有些老员工,因为生活负担重等原因,不得不离开《明报》,另找工作。所以有人说,金镛一直强调《明报》从不“炒人”是事实,但员工忍受不了低工资会自动离职,不需要他主动“炒人”。金镛自己的解释是,《明报》是一家有地位、工作环境稳定的大机构,员工虽然工资较低,总比在一家工资较高,但工作环境不稳定的机构工作强,因为该机构随时都可能面临倒闭。在金镛看来办报纸完全不同于写武侠小说,而是一项十分实际的事业,钱是很实际的。所以他对《明报》员工一直实行“微薪制”。他会对年轻的《明报》人说,在《明报》工作是他们的光荣,别看就这么一点工资,还有人排队想进来。一次他公开说:“《明报》有400名员工,每人加100元,一年就是几十万。”自60年代中期,《明报》在香港报界享有盛誉以来,有过《明报》的工作经历,的确会身价大增,成为新闻界的一种重要资历。
金镛给作者的稿费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