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检讨。按中国古代的礼制,父母去世,做官要解职守丧27个月。7月,徐光启告假扶柩南归,在家守制。
徐光启返乡后的第二年,江南连日大雨,江浙一带发生了大水灾,南京、镇江、苏州、松江、上海都为重灾区,农田、房屋被淹,灾民无以果腹。有的四处逃荒乞讨,有的面黄肌瘦,有的误食毒野菜而身亡??眼看这一幕幕悲惨的景象,忧国忧民的徐光启心急如焚。于是他立即建议明朝政府留税金
5万,赈济苏州、松江、常州的饥民,另拔盐课及税金15万,赈济杭州、嘉兴、湖州的饥民。他的建议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同意,许多灾民暂时得救了。徐光启明白,这笔钱只能救燃眉之急,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为了使百姓摆脱饥饿,他想寻找一种能帮助农民度荒的高产粮食作物,即使将来再遇灾害也不怕了。
正当徐光启为此而苦苦思索的时候,从福建来了一位客商,告诉他说福建出产一种叫甘薯的作物,不怕干旱,不怕台风,产量比稻麦高出几倍,能解决农民半年的口粮,徐光启听后,欣喜若狂,决心在上海地区试种。
甘薯,俗称番薯、山芋、地瓜,原产于中美洲,后来传入中南亚。几经
周折后,由菲律宾传入我国福建、广东等地。甘薯适宜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栽种,属于温带的上海,当时没有人试种过。
将甘薯从亚热带的岭南,移植到温带的长江下游,关键是要解决秧苗的
安全越冬问题。徐光启经过几次试种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秋收时,挖出的甘薯大如碗口,一亩收数十石,比稻谷产量不知高多少倍。收获的甘薯既可生吃,又可蒸熟吃,还可以以切片晒干贮藏起来,或将其磨粉、制酒,用处很多。因此,徐光启倡议推广种植甘薯,说它是“农人之家,不可一岁不种,此实杂植中第一品,亦救荒第一义也。”
徐光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实践的经验,写了一篇《甘薯疏》。《甘薯疏》是中国最早关于甘薯栽培和加工利用的专著,对研究甘薯早期传播的历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