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女此时站的是一个介于现代搏击通用格斗式和传统咏春格斗式之间的侧身架子,这个是港式叶系咏春面对高水平对手时比较通行的做法。
双脚依然保持了传统的做法,一前一后在一条竖线上,双脚平行与水平成四十五度。前手的问手却是稍稍收回轻轻摆动,后手的护手自然地放在肘前。
传统咏春面对的主要是有桥格斗体系下的中国传统武术,因此可以放心地把问手做得很准确,这是无数实践所得到的经验。然而面对通常是无桥格斗体系的现代搏击来说如果依然抱着被广泛误解的“以静制动”,企图找到对手的破绽然后打迎击的话,通常会被假动作和几记重拳打得很惨。这是新手常犯的错误。
桥就是桥手,所谓有桥格斗就是多数技巧基于双方手臂接触而诞生的格斗技术。咏春的黐手大抵是为有桥格斗设计的,面对快打快收的无桥格斗相对来说不是那么管用。将传统咏春格斗式与现代格斗式比较可以发现,咏春的双手距离较远,如果面对有桥格斗,问手一搭手就是黐手,剩下最差也只是和敌人一手对一手,咏春绝不会落下风;然而对于有桥格斗,即使搭上了对手也只是收回去罢了,黐手的作用大大减弱。
另外,传统式的问手在支起防御距离的同时也会明显地暴露自己的攻击距离。如果应变稍差,很容易被打散架子……这也就是咏春易练难精的另一个原因。
有的咏春门人把架子抬高想要用护头来改变这种被动的趋势,却是把肋部暴露了出来。也有的咏春门人索性把问手收到了散打常用的位置,另一手依然放在肘旁,但是这样做却破坏了咏春的发力方式,使得拳头软弱无力。因此,经过几代人的改良,面对未知的高水平敌人,咏春门人一般采用这种过渡式的格斗式。
当然,少女并没有想这么多。她只是依照自己的习惯而摆出这样的格斗式罢了。
踏,踏,踏。
随着不算清脆的光脚与地板碰撞的声音,萃香一步步走到了擂台的中央,少女的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