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只鸡鸭,百姓餐桌上天天都能见着肉已不在是奢望。
另外,村里在这几年间还陆续开垦出六百余亩菜田,建了数个鱼池、鸭塘、鹅塘、牛棚、马厩,还有各类小作坊、小商铺、菜市场。今年开春儿的时候,徐寡妇还在村里开了第一家酒馆和客栈,小小山村在数年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算算时间。陈四平驻扎此地已经快五个年头了,再有两个月,等到秋收全部完成的时候,他也就该换防离开此地了。部队定期换防,这是“仁义军团”的军规,也是蜀国的国策,不管是哪一级将士。除非签定“生死文书”,否则必须遵守,违令者全族抄斩。
“生死文书”是什么陈四平不知道,据听说是前任“仁义大军”司务长李良捣鼓出来的损招,是对不愿意换防将士专门设计出来的一种极为严厉的惩罚。但凡签定者虽然能够留下来不用再换防,可要受九九八十一种酷刑和世袭为奴的烙印。那可是相当恐怖的。
说心里话,陈四平真有点舍不得走,不仅仅是因为这里连续五年大丰收,老百姓丰衣足食,日子越过越好,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他心仪的姑娘巧儿,最主要的是他觉得这里是家园。温暖的家园,不过有国策所命、军规所限,他一个小兵小卒又能怎样?
回想当初,陈四平因为在“隘口关”战役中光荣负伤,而被“仁义大军”上将军,也就是现在的“仁义军团”最高统帅刘毅刘大将军亲自下旨,派到这“寡妇屯”静养。
当然,被下派的将士不止他一个,凡在“隘口关”战役中光荣负伤的将士都派了下来。“寡妇屯”除了陈四平以外还有二十多个,也就是现在正在田里抢收庄稼的这些人。附近别的村也有,下派的人数有多有少,最多的有四十多人,最少的有十几个。
那个时候,他们被安排在距离村庄很近的小军营内。小军营都是临时搭建起来的,简陋的很,冬天住在里头冻的一个劲流青鼻涕,夏天住在里头则是又热又闷,根本无法入睡。幸亏大军留下的粮食和药品数量足、品质好,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