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僧格林沁看来,他现在是主攻方,掌握着主动权,所以什么时候打,在哪儿打,怎么打,都是他说了算。
他就是想跟对方比耐心,就是要围点打援,就是要用骑兵为主,用大规模的骑兵冲锋,在野战中歼灭对方有生力量,所以他等得起,也必须等。
这跟另外一个时空历史上,他被动的对阵英法联军,搞的那个八里桥之战的情况完全不同。
就是怀着围点打援,野战歼敌的心思,僧格林沁来到淮安后一直安安心心的在营寨中驻扎,同时不断的催运粮草,调集兵马,摆出一副稳坐中军,我等得起的态势,跟淮安城的精武军玩对峙。
到大战爆发之前,僧格林沁手下直属的兵团已经有超过三十万兵马,其中战兵超过十万,骑兵过两万,联营二十里,是真真正正的战略级兵团,综合实力比当初的江南大营强的多。
应当说,在淮安对峙的时候,双方都有自己的企图,也都没有犯下大错,但等的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
精武军因为有无线电通信系统,哪怕是分兵各地,也可以很好的明白对方的企图,能够很方便的上情下达。而精武军是个完全集权化的纪律组织,只听李永吉一个人的,李永吉一旦完全信任王三武,那整个精武军都会安心听命。
而且精武军的部队看似分兵各处,但实际上主力部队已经实现了自行车化,后勤部队也实现了骡马化,再加上有英法美等国的洋人船队帮忙运输,机动力超强,所以一旦有事,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增援。因此精武军才能够一直安心的等待战机,并依照王三武的计划行事。
反观清军,僧格林沁虽然威望比较高,但他手下的部队其实五花八门,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编制,既有京营的八旗部队跟绿营部队,也有河北山东等地的绿营兵,甚至还有很多团练兵,指挥方面跟精武军完全不能相比。
当然最重要的是,僧格林沁等得起。但皇帝等不起了。
前文说过,咸丰皇帝此时还没受过太大挫折,他还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