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道:“大人,使不得啊,大人现在草草打下一些地盘,看似发展良好,但是大人别忘了,您现在还是大明的臣子,没有大义名份,象你岳父这样的人都还不屑于与大人为伍,何况唉呀,大人,您醒醒吧,现在跟着你的,大多数是想博一个前程,大人您现在就掐断了他们的盼头,他们还会根着你一个没有大义名份的人走下去吗?
大人啊,等您有朝一曰荡平了天下,确立了正统,再正式立项改制不迟,大人请想想,太祖废除相制,提升六部,改五军都督府,哪件事不是等确立正统,根基稳固之后才逐步进行的?大人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众人反对如此激烈,而且说的话也不无道理,秦牧心里虽然不好受,一时也没再说说话,这一刻,他突然深深地体会到,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历史上,许多君主被后人耻笑为愚蠢,却不知身在其中的他们,往往有着许多不得以的苦衷,有些蠢事根本是不得以而为之。
每个王朝的前几代君主看上去大多都比较英明,而后面的君主大多被定义为昏君。其实王朝末期的君主未必都是昏君,而是整个王朝的体制僵化了,逼得他们不得不做出许多妥协,时常得绕开一些碰不得的壁垒行事,所以他们做的事在不明当时实情的人看来很荒唐,很愚蠢。
象崇祯,如果放到大明前期,如此兢兢业业的皇帝,未必不能成为圣明君主,但在明朝肌体已经僵硬的末期,恐怕就是唐太宗这样的皇帝来当政,也未必做得比崇祯好。
崇祯任命大臣多舍廷推,而以中旨任命,这是为什么?还不是朝中大臣几乎都卷入了派系之争,廷推能推选出什么正真为国为民的大臣来?
而用中旨挑选出来的大臣也不是什么好货色,这是因为皇帝在皇宫里,你所能接触到的人不这是这派的就是那一派的,获知的所谓的“良材”也都是这些人推荐的,崇祯就象陷在沼泽里的人,欲振无力,越挣扎陷得越深。
这一刻,秦牧深刻地何谓到了崇祯的难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