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的市场形势,这是可以赚更多的钱的,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
张绍宗不确定东岸人会不会接受他的这个说法,但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他在当地还有不少朋友,使点钱让他们帮忙说和一下,应该也是有可能的吧?裕大昌纱厂,实在是太需要现金的纺织技术与设备了,不然就仍然是一个乡下作坊的水平,大号的作坊!
而如果张绍宗成功说服东岸人,引进一整套的纺纱设备与技术——哪怕是落后一两代的也没关系,在中国足够先进了——那么裕大昌纱厂便可以一飞冲天,成为大顺乃至整个天下最成功的现代化机器纺纱厂。当然了,这是因为张绍宗不知道满清的海州知州冯瑜也在与英国人洽谈引进全套纺织设备,而且还是蒸汽动力的,比大顺的高级多了,不然的话他怕是不会这么乐观。
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大陆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清国和顺国,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大规模的针对传统产业的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制茶业、航运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建筑材料业等等,是这些资本第一轮投资的重点对象。双方之间的区别是,清国方面政府显得更为重视,并挤出了一定的资源,投入到了这些新产业之中,而顺国官方却对此不管不顾,几乎没投入任何资金,这或许和他们的财政状况远较清国更为糟糕有关。
张绍宗最近一年内多次往返宁波和湖广,因此通过东岸人的渠道也隐隐约约知道一点清国那边的状况。尤其是前些年声势浩大的茶叶商战,一度让东岸人也有些吃惊,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却也给清国留下了一点现代化工业制茶的基础。毕竟,那些焙茶厂的厂房、设备和工人们都在,茶叶公所换了一波老爷们之后,总还是要把这些东西继续运转起来的,因此还是有一些好处的。
不过张绍宗受东岸人影响,对清国这种操作工业化的模式不是很看好。清国的那些企业在起步阶段能得到朝廷的资金固然好,而且朝廷可能还会通过外交途径帮忙解决技术引进的难题,但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