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无可运’。但我们要明白,他们这里所说的‘本’,既非华夏文化传统上的农本观念,也非他们国中很多封建文人所说的‘财利之源’,而是从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并使得工业能为商业提供产品,促使商业流通、发达这一角度出发的。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把农业看做工商业能够独立存在的基础。”陈明朝坐在他周围的几位随从和海军参谋们说道:“江西这边你们也看到了,顺国的军头们为了捞钱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大力提倡商品性农业,相当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推广,与历朝历代地方官非常注重的‘课督农桑’的差别非常大。”
“在封建社会,由于人们对生活资料的基本要求,以及赋税形式决定了农民既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种植粮食作物上面,又不能不抓紧时间从事各种手工业。因此,各种收工作业生产就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存在着。‘劝民农桑’政策就是保证家庭手工业原料的自给。但顺国目前明显超脱了这种小农经济模式,唔,至少在一些大城市的周边是这样没错。”陈明继续说道:“我仔细考察过南昌等地,这里的官府居然已经在想办法引进印度棉花了,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听说这种棉花品种好的。另外,他们还在整顿茶务和蚕桑业,这些都是为了商品性工业生产准备的,也不知道他们打算将这些东西销往哪里。我们不买的话,卖给谁?郑氏?广东?还是清国?”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顺国这个起点较低的政权(农民起义政权)与满清一样,是非常务实的。他们非常重视商业,非常看重对外贸易带来的利润,其政府公文中曾经公开支持商品化农业,因为这是他们不多的能够出口创汇的商品。“若仅持农业一端,断难养赡(军队)”,认为军队和社稷不能仅靠粮食种植业而安然自足。因为这样的话,钱从何来?没有钱,怎么进口武器装备和战马?怎么请外国顾问?怎么购买外国技术?而没有以上这些的话,军队的战斗力如何维持?政权如何坚持下去?
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顺国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生存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