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机反击的,几十年以来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作战方式。
就在克里米亚鞑靼人在乌克兰境内大掠四方的时候,曾经远赴顿河流域寻找土尔扈特部蒙古人的东岸人,也已经陆续返回了亚速要塞。
与毛君中校等人一起回来的,有部分来自杜尔伯特部的蒙古牧人,大概千余帐的样子。阿玉奇汗在东岸人的反复劝说下,最终还是有些心动,觉得这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摆脱沙皇威压的机会,于是让杜尔伯特部派了一些牧人跟随东岸人西去,看看情况如何。
在一路西行的路上,他们遇到了监视他们的哥萨克的阻挠、拦截,结果东岸人挺身而出,用娴熟的技战术将少许哥萨克骑兵给打退,这给了杜尔伯特部极大的震撼。他们不知道,世上居然还有射程这么远、这么精准的火枪,士兵们在面对骑兵冲击的时候居然可以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射击,最终打败他们都觉得很难缠的哥萨克。
东岸人的这些表现,毫无疑问都极大增强了他们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毕竟在南俄大平原上,一切还是以拳头说话的,你拳头硬,就能获得更多的草场,繁衍更多的牛羊。拳头不够硬,那么就只能任人欺凌。西迁的卫拉特蒙古人能够在伏尔加河一带游牧三代人之久,靠的就是自己那七万多帐的雄厚实力。不然的话,你以为沙皇不想直接统治他们,而只是派哥萨克在外围监视吗?俄国人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最近一百年来伏尔加河、里海一带被沙皇政府的突厥化的鞑靼部落还少了吗?
双方一行六七千人赶着大群牛羊和马儿,历经两个月才慢吞吞地抵达了马尔马拉海边。在这里,杜尔伯特部留下了一部分人马,查看被东岸人吹得天花乱坠的北高加索地区到底如何,是否适合他们放牧生活。结果嘛,算是比较满意的!蒙古人发现,这里降水还算丰富,大概是离海近的缘故,比他们所待的伏尔加河下游要好上不少。阿玉奇汗最近两年都在为游牧地持续的干旱而心焦不已,早就打算寻找新的水草丰美的备份牧场了,不过他们原本的打算是东行,到里海以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