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又会对船进行整改,然后再下水试验,以积累数据,如此反复再三,直到这艘船彻底报废为止。
“雪峰湖-3”号已经是他们申请专款建造的第三艘船了,吨位与目前正静静搁浅在湖畔的“雪峰湖-2”号差不多,都是一百多吨的样子,正适宜在这个湖泊内航行。该船的建造费用超过了两万元,听起来非常惊人,这大约主要还是因为船舶需要重新设计,材料、部件的运输费时费力,很多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成本高昂的缘故吧。
今天是“雪峰湖-3”号的第一次下水试航,东岸著名数学家、船舶设计师、工程院船舶所副所长魏安尼(即维维安尼)也亲自到现场观摩,毕竟他本人也从头到尾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很多环节,更是亲自帮助项目组向“科学春天”的审核组打报告申请建造船舶的专款,因此于情于理,他这次都得亲临现场看一看。
“雪峰湖-3”号最大的改进,大概就是船用锅炉的改变了吧。说起来其实挺难堪的,东岸人最初使用的船用锅炉其实就是照搬陆地锅炉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谁也不知道该怎么设计这种玩意儿,因此只能一点点摸索。
当年现代厂的张啸、韦华等人,在最初的设计中使用的是砖砌锅炉,即从外部对锅炉进行加热,结果因为效率太低而在正式上船的前一刻被枪毙。后来,他们与平安钢铁厂联系,特别铸造了一个厚壁铁制锅炉,并在其内部增加了一个燃烧箱,形成了一个具有表面平整的烟道和炉膛的船用“箱式”锅炉——这种锅炉的好处,是可以在船上有限的使用空间内增加蒸发面积,适用于供给一些气压不是很高的蒸汽,说起来还是比较符合当时东岸比较初级的船用蒸汽机技术和低下的功率输出的,早期的“破浪”号、“斩波”号都是如此,虽然故障频频,但也一路磕磕绊绊地走过来了,不是么?
发展到了后来,这种早期的设计也暴露出了相当多的缺陷,比如蒸汽效率低(这意味着主要动力还是靠风帆,蒸汽机提供的那点可怜的动力也只能在进出港时用一用)等等。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