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返回南巴塔哥尼亚。
“现在南铁附属地发展得很好,皮革、捕鱼、畜牧、面粉、木材、煤炭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当然了,南铁附属地最发达同时也是利润最丰厚的行业一直是转口贸易行业,智利的商品在本土很好卖。本土的商品在智利的销路同样也不差。”刘伏波笑嘻嘻地说道,“虽然起步比澳洲两个城市晚,但发展速度要快多了,毕竟那里靠近文明社会,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都很容易获取。”
刘伏波的解释也许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南铁附属地和澳洲发展差异的原因。一个是资金、技术和人才,另一个是市场,两者缺一不可,而执委会似乎也看到了这点,他们看到了澳洲远离任何一个上点档次的文明中心、看到了澳洲在远离本土外发展的艰难,因此果断将发展重点转向了南巴塔哥尼亚——因为这里离本土近在咫尺,将来是毫无疑问的核心领土,因此抽取澳洲的人口来发展这里就一点都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1653年9月3日,由这五艘舰船组成的移民船队依次拔锚离开了金山湾,向新西兰驶去。加上“火地岛”号上所载的七百多移民,整支船队共载运了4200多人,大部来自江南池州、宁国、镇江诸府。临行前,几艘船的船舱内满载了各类物资,于兴国作为“火地岛”号的三副,他奉命仔细检查了船上每一名乘客的健康状况,有疾病的立刻转移到岸上,以确保航行途中不会爆发传染病;每个人的被褥也经过了一番检查,他特别没收了一些臭气熏天且爬满臭虫的被褥,然后将其扔进海里——事实上出发时澳洲方面给每个人都准备了大小不一的干净被褥,只不过很多人舍不得用而已。
9月10日,船队抵达了新西兰南岛南端,船队指挥官刘伏波少尉原本打算让每艘船只都靠岸汲取一下新鲜的淡水。只不过他们的运气比较糟糕,海上的天气变化太快,刚才还晴朗着呢,一眨眼却又狂风大作、巨浪滔天,船只在海浪的颠簸中艰难维持着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靠岸取水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抛锚的信号旗很快便被撤下,全舰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