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死在这片谷地里的沼泽中了。夏秋季节可没人愿意走这条通道。
黑水县城外的沼泽地里,此时正有许多苦役犯在忙活着。他们拿着铁制工具,在泥潭中艰难行走着,为排干沼泽里的水而进行着艰苦的劳动——随着黑水县人口的增多,现在到了向更远处要地的时候了。县城西边是海滨,土壤质地也不适合耕种,两侧是连绵的群山,那么想要更多的适宜耕种的土地就只能朝着黑水河更上游想办法了。
但依此地原始蛮荒的自然环境来看,如果不清理森林、排干沼泽积水的话,根本就无法利用这片沉寂了千万年的土地。这些土地无疑是肥沃的,但首先需要你去修建大量的基础设施,如水库、沟渠等,不然你就只能干瞪眼。而这种开发行动显而易见是极为繁重的活儿,动员本地居民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恐怕得靠苦役犯来干。
梁向俭此刻见到的这些苦役犯,就是这么一群被疲累、泥淖、秋雨、疾病和监工的皮鞭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可怜人。他们中超过一半是清军俘虏,剩下的有的是敌对山丹部落的土人、有的是被掳来的朝鲜人、有的是犯事的罪犯、还有许多是来自明国的地主士绅,他们接受着身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摧残,通过燃烧自己生命的方式被迫进行着艰苦的开发工作。
愤怒、委屈、恐惧、无奈、思乡等情绪在心头翻滚,背上的鞭痕在冷水浸泡下火辣辣地疼,手脚上的镣铐重愈千斤,这样的情况,即便是素有野猪皮绰号的八旗兵也受不了,更别提那些来自江南的叛乱地主士绅们那瘦弱的身板了——很多人就此一命呜呼。也有一些人不堪受辱而上吊自杀,但更多的人选择了苟延残喘,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
记得东岸本土的著名圣母蒙虎曾经依据自己的所闻,写了一篇描述黑水苦役营的文章——《黑暗营地》——深入描述了黑水苦役营里苦役犯们的悲惨遭遇。他还着重提了那些“政治犯”(即伪清将官及里通鞑子的士绅)们人权遭剥夺的悲惨境地,希望唤起人们的同情,改善他们的待遇。这篇文章就发表在本土出版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