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梅林县的粮食在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后略有些剩余,但也用来填周围的两个新定居点的窟窿了。峡谷堡(3500人)、宁津堡(1500人)、下伊河镇(4000人)三地在去年共有约十万亩登记在册的耕地,这片尚未执行三茬轮作制度的农业区总计收获了4000吨一般般,既不好也不太差;平均亩产则分别为80斤和46斤,大致与去年持平。
因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该地区增产的粮食主要还是靠新开垦的土地增收,粮食单产并未获得提高。另外就是正进行地如火如荼的拉普拉塔战争也并未影响到下伊河镇等三地,这片地区的农民们并未被大量抽调到前线。因此粮食产量得以维持住了并且还稳中有升。
这些粮食去除掉本地居民们日常消耗的,三地差不多还能匀出约1800吨小麦和同样数量的大豆供于输出。对于这些粮食。除本应上缴给国家储备粮库的部分外,其余部分统一由伊河地区行政公署通过银行承兑汇票予以强制收购,以支应正在修建西北铁路的近九千名工人(包括南非劳务工以及百尺崖堡、梅洛堡两地居民)所需的粮食消耗。
此外,西北垦殖局下辖的其他几个定居点如河津堡、成山堡、铁岭堡也需要伊河地区供应粮食,不然他们根本无法支撑下去,毕竟这些定居点都是近一两年内陆续设立的,远不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
当然除了粮食消耗外,西北垦殖局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肉食和蔬菜。蔬菜还好说,本地可以解决大部分,但肉食伊河地区可就承担不了了——他们自己还短缺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靠沿海六县来支援,比如畜牧业发展地相当不错的首都东方县和北鸭子湖地区的共和国粮仓西湖县。
因此每隔一段时间,下伊河镇的码头便会出现大量运输猪牛的船只。这些猪牛在码头上被卸下后,为了防止它们掉膘,西北垦殖局甚至都不舍得让它们走路,该局局长马甲为此还特地向国家铁道总局协调了火车皮,用火车将它们运到大约九十公里外的百尺崖堡。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