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华艺兄弟上市为分界点很明显就能够看得出来,王氏兄弟在电影制作方面的思路其实是有着很明显的变化的。
上市前,喜剧当家,冯刚坐镇,一切目标只为了赚钱。
但凡是能够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项目,不管知名度大不大,一切都可以谈,而到了上市之后,他们却只愿意投资那种有大明星,大导演,以及大投入的“大片”。
其实这也非常符合一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模式。
上市公司最大的金主是股民。
而股民却又并不一定是对娱乐圈有所了解的人。
所以想要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拍大片,造新闻,别管有用没用,赚不赚钱,反正先把声势给燥起来……
这个路子自然是没错的。
不管是拍大片还是制造新闻……
都没错!
这句话并没有半点讽刺的意思。
大到一个国家的电影工业想要发展,小到一家公司需要扩大知名度,都的确是需要一堆的大片来为自己站台的。
小成本电影或许能够在营收比上弄出个几十上百的数据,但它们基数太小,再怎么折腾,体量终究是有限的。
一部投资上亿的大片,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是五千万了,而一部投资千万的小成本电影,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也才不过三千万,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可问题是华艺兄弟步子貌似迈得有点太大了。
当国内百分之九十九的公司投资金额都还是用华币作为单位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开始用起了米元。
说老实话,华艺兄弟这么玩虽然夸张了点,但是至少和国际接轨这一点还是没错的。
可问题是他们投资影片的类型有点偏门。
《唐山大地震》,一点二亿华币,两千万米元左右,靠着冯刚的名号和卖出去的贴片广告,虽然被方云墨的电视剧版闪了一下腰,但还是依靠着国内市场做到了回本,小赚一番不成问题,可《开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