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坐在我对面,也是一脸的无奈,我们俩划拉来划拉去,总结原因为下面三条:一、兵员质量整体在下降;今年的兵多数在85、86年出生,而且农村兵的比例在下降,更多是来自城镇的战士,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原因,多数战士其实没有吃过苦,或是接受过严格正轨的训练。新兵连的训练相对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到老连队,实力的不同,马上就会拉开差距。二、思想上还是没重视;战士们虽然士气挺高,但对这些基础的训练却并不重视,相反,他们对未来要从事的专业训练一无所知,因此,他们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缺什么,更别提缺什么练什么了。三、训练方法要改进;一下子将这些基础并不是很好的战士提高起来,靠现在老连队的训练显然是不行的,还是要改进训练方法,让那些基础差的同志们要循序渐进赶上大部队。
找到了问题,下面就要针对性想办法了,老唐叹口气,“两周陆训时间,不知道够不够迎头赶上啊!”我也有点烦躁“这事我也有责任,没看远,我也觉得训练就是那回事,只要去做就能做好,看来,太主观也干不好活。”
看来,只能是尽力让大家适应训练,尽力提高成绩了,至于最后的结果,我和老唐一致认为不去赶训练进度,照着连队实际情况走,这样起码把基础搭好了后面走的更踏实一些。而且,我是学医的,我还有个理由就是很多战士力量协调等各方面能力都没达到标准,就强行开始专业训练,那种高强度的训练时间一长,很多人会有身体劳损,轻则是骨膜炎关节炎,重则是腰肌劳损和椎间盘突出。我在去年就已经发现了到了八九月训练高峰期很多战士总是带伤往卫生队和体系医院跑。这其实就是基础没打好的后遗症,说实话,训练大纲还是硬性了一些,我发现它并没有考虑到人的能力参差不齐的因素,很多连队越是严格按照训练大纲来越是在后期伤病员增多,战斗力下降。
考虑很久后,我和老唐商量着还是采用多管齐下的办法,一是老兵带新兵,按照目前编制采用一对一的模式,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