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筐子,像现代人的大衣柜一般高,口在上边,四周有木架,像梯子一般。筐子下边,只留一个小圆孔。平时,小圆孔用木塞子塞着。如果糊泥筐子里装满粮食,下面一抽塞子,粮食就自动流出来了。它是农人用山桃条子编好,又在里边糊好精泥制成的储粮器具。不过,农人们可不叫它“泥糊筐子”,“泥糊筐子”是一种“笑掉人大牙”的杜撰。说起这泥糊筐子,其实它俗称“洞子”,那官名可能是“屯子”吧,是温阳县、平夷县等河东许多地方常见的农家“小粮仓”。“屯子”有大有小,大“屯子”可装平斗量十几石莜麦粒。按一石二百二十多斤计算,一个大“屯子”便可储粮二至三千斤。刘氏的两个孩子藏在“屯子”里,在去年吃剩的旧莜麦粒上蹲着。衙役们揪了那老妇人李氏出来,并没有着意搜那“屯子”。
再说那刘旦带领女儿、女婿和儿子刘卯翻墙逃出院子,向北胡乱逃去。他们逃着,逃着,看见月光下的万年堡。刘旦便带着三人走进长满枯草的古堡内去,藏在一孔被枯草覆盖了的古砖窑洞中。真是有点“风萧萧兮夜色寒,翁婿狼狈兮古堡藏”的“悲壮”。
二十几个前雾城村的年轻人举着灯笼火把,将郑河、郑坡等八名公人带进这万年古堡。众人抬头观看,好一处古堡!只见这堡内:
蒿草连天,磷火闪烁;呼呼呼蝙蝠惊飞,突突突野兽逃窜;蒿草里古窑洞坍塌成坡,磷火处古斗士朽骨凌乱;抬头望,只见明月高悬战国影,低头思,又有多少英雄成过往。
这万年堡,大概和那曾经雄踞赵魏两国边疆的雄关雾城,属于同一时代的建筑,早在战国前期已有。据说战国末年,赵国王室曾有人带兵藏于此古堡内,后被秦军发现,所以,秦赵两军曾血战雾城古万年堡内外。
众人在古堡内搜寻了半天,还是没找到那刘旦、刘卯、刘范氏、范亮四人。一个本村年轻人刘敏叫喊道:“刘旦叔,出来吧!再不出来,公人们要点火啦!”叫喊了几回,仍然是无人答应。这时,忽然天气骤变,真是一霎时天上有了云,地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