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每年是十六万人,分为两班至京师上操校阅,由五军都督府,后来是兵部来督促校阅训练。
这是为了防备地方上苟且因循,不好好训练,而军士全副武装,长途跋涉,又锻炼了士兵的行军能力,又考较了将领带兵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当然,好处还不止如此,对地方政府的供给能力,沿途的道路桥梁,还有军队自己的后勤和动员体制,都是一个极佳的考验。当然,最紧要的还是充实京师防御,和京营彼此配合,也有借班操军来制约刺激京营,互相攀比的作用。
这个班操军的制度,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强军的一种好法子,就本意来说,确实是一个极好的制度。
在正统和景泰早年,虽然军户逃亡不止,但国初漠烈之风犹存,所以调动起来不算太困难。
土木变后,于谦以兵部侍郎的身份紧急调拨了通州粮库的军粮入京城,先定了人心,使得京没有缺粮之忧。
就算是也先围城,京存粮够吃数年,城根本就不必慌乱。
以当时的情形,说也先能围城数年,怕也先自己都要把牙齿给笑掉了。根本就是不可能事。在他身后还有大同和宣府等边镇的精锐边军,给明朝时间,能调动的勤王兵马绝对能超百万,也先那几万骑兵,搞搞突袭还行,攻城他自己也没有把握,一心想靠着朱祈镇来骗城的水货把戏,说来围城,就更加可笑了。
城有粮,人心先定了一半。接下来于谦的举措,就是急调河南和山东的班操军入京。
勤王令下,因为经年有制度,班操军入京师的轮番上更是行之数十年老规矩,带队的各级将领和士兵都会在上番之前准备好兵器、军服、行装、医药、行粮、盘缠等必须携带的物品,一声令下,就能出发。
于谦是紧急征调,因为之前已经有操军入京,随主力出征的也不少。
当时的三大营名义上还有五十万人,随皇帝出征的有三十万人之多,其的班操军当然也不在少数。
六师失陷,他们自然也是完了。
以当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