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城之中。
这是一座准军事要塞,整个城市的防御系统都做的极为牢固,翁城和塞城,拦马墙、角楼、敌楼、护城河,一应俱全。
离的老远,就能看到城上到处都是飘扬的军旗和整队而行的甲士,在城内城外,放眼看去,几乎到处都是穿着鸳鸯战袄持着长枪铁矛,佩着腰刀的边军将士们。
除了军人,就是那些运着粮食来换取盐引和茶引的商人们,整车的粮食被运到前线,然后商人到衙门中换成盐引或茶引,再到规定的地方换取盐和茶,这样又能促进贸易,又可以保障边境粮食储备的良法就是著名的开中法,用这种办法,大明政府保障了边境近百年的平安和边军将士的温饱,但就是在天顺年间,开中法开始崩坏,主要原因,自然就是皇帝自己拿茶引盐引不当回事,大量赏赐给太监亲臣的原故了……
就是这样,整个大同仍然在一种奇妙的活力之下。阖城之中,到处都是甲士和商人,因为外地人多,酒楼饭店客栈自然也极多,商贸显的极奇发达,而且,虽然和蒙古仍然是在战争之中,但城中仍然有不少由骆驼组成的商队,在悠扬的驼铃声中漫步而行。
整座城市,都是显的活力十足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魅力。
在商队和大队的士兵之中,很快出现了一支队伍,看到仪仗,尽管不少人脸上都是不以为然的表情,不过多半还是让开了道路。
来者是被太祖皇帝封赐屏藩于大同的代王殿下。大同居民或是来往大同的人,对上一代的代王仍然记忆犹新,首任代王朱桂是太祖幼子,自幼失教,几十岁了仍然恶性不改,青衣小帽袖锤于闹市击杀人为乐,地方官没有办法,而天子也因为他是太祖之子而无法以法严惩,在建文年间,朱桂被关押,永乐年间被数次训斥,并削护卫,不过仍然是屡教不改,正统十一年这老不死的终于死了,留下一个继位的孙子朱仕壥却是懦弱无能,在大同总兵官石彪面前下跪的丑闻在城中已经是人近皆之,不仅代王殿下自己没有一点脸面可言,就是他的亲兵护卫们,也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