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完全不同的。
那时的黄河名为大河,其浩荡数千里之遥,两岸水土肥沃,青山相连,绿水相接,乃是当时远古先民们名副其实的生存命脉!
诸如此类描绘,巴拉巴拉,洋洋洒洒数百字落笔。
写到动情之处,紧接着林渊忽然笔锋一转,再引出黄河现状。
古今对照,由此引出一个疑问,为什么黄河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迫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个世界的人自然很难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最后多半只能归结于虚无缥缈的“鬼神之说”,将其脑补为“天灾”、“人祸”云云。
不过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如何解释给这个时代的人听,并使其信服又是一回事。
林渊借用了一番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行,木可克土,若无植物根系束缚泥土,则土质就会变得松散……总之一番理论。
虽然都是伪科学,不过糊弄这个时代的古人应该不难。
最后,终于开始写到具体的治理之法,林渊根据后世一些切实可行方案,再结合这个时代进行一些合理改编,林林散散写下了不少。
比如可在黄河上游区域施行以植树抵赋的政策,历朝历代以来,很多百姓因为受不了繁重的徭役赋税,甚至情愿主动抛弃户口,跑到世家大族中当奴隶,此谓之“逃户”,若植树可免赋,对于普通老百姓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而且仅免赋而不免税,对朝廷来讲,财政压力也不是太大。
当然,大部分政策一时半会都很难看出成效,但如果真的能够坚决的执行下去,过个几十年上百年,说不定黄河还真能治理好。
不知不觉,等到落笔之时,已经是正午了,写的时候不觉得,此时写完粗略一算字数,竟然不知不觉已有万字之多。
连林渊自己都诧异了一下。
接着大概检查了一下错别字,他不由满意点头。
穿越时,林渊当然也继承了原主的书法水平,所以一手正楷字写的十分漂亮,拿到后世,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