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娘和大嫂何不再等几年,男子成亲二十余岁也不算晚,若满仓二十来岁上京赶考,金榜题名,说不定能传出榜下捉婿的美谈。”秀姑心中对这门婚事十分看好,没有任何异议,不由得开了一句玩笑。
有榜下捉婿能力的人家多是寻常人家望尘莫及的,有权有势,自此可平步青云矣。
担心母嫂父兄将来后悔择此亲事,秀姑方有此等言语,看似玩笑,实则认真,如果他们将来后悔,埋怨李玉华,莫若今日不结此亲。
苏大嫂听了却是莞尔一笑,“你都是四个孩子的娘了,开这样的玩笑干什么?我们是哪个名牌上的人,满仓不过一个侥幸得以中了举人的农家子弟,长得又不像壮壮那般俊秀,有什么本事叫富贵人家捉了他去做女婿?”
苏大嫂也不是没想过这样的好事,但是这些年经历的事情多了,许多事反而看得更加明白了,不似从前那样因居住在大青山村一个小村子里,耳目闭塞,胸中格局狭小,仔细想想,榜下捉婿的人家女儿未必多好,如果好的话何必榜下捉婿?理应一家有女百家求才是。
那样人家的女儿出身高贵,娇生惯养,下嫁之后未必看得起出身贫寒的自己及其家人,说不定会仗着权势欺压自己的儿子,另外传出儿子攀附权势的嫌疑。
因此,苏大嫂经过深思熟路,很早之前就决定选一门普普通通的亲事,此事问过家人和满仓的意见了,不是她独断专行。
俗话说,高门嫁女,低门娶妇,虽说这是一门普通的亲事,聘礼嫁妆皆不如何丰厚,李父在耿李书院中也不是十分出色的教书先生,但李家的根基远远胜过苏家,李父身上也有举人功名,多年会试次次名落孙山才歇了心思,受李淑人之聘到书院执教,桃李满桐城,若非满仓少年中举,增色十分,未必能聘得李玉华为妻。
“与其说我们满仓,妹子你不如操心壮壮!”苏大嫂诉完衷肠,笑着说道,“壮壮虽然满仓小些,到底也是差不多的年纪,模样长得俊,你们家底子又厚实,别以为我不知道,媒婆都踏破你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