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在我们国家,选拔领导干部的条件,并不是只看这个人的能力如何,而是要看这个人方方面面的综合条件。首先,提拔一个人当领导,前提便是具有党员身份的人。尤其是单位一把手,更是必须是由有党员资质的人,来把持着。而这一点,不论文化大革命前还是文化大革命后,都是选拔干部的首要条件。
像郑胜仁这样,没有党员身份,完全是凭籍着自身的能力,提拔上领导岗位的,自是只能当个副职(在当时,像他这样还背负着历史问题的人,能当上个副职,已是实属不易了)。
正职只能是由一具有党员身份的人担当着,郑胜仁对于自己只是个副科长,心知肚明内里的原委。他也提不出反对的意见。再说了,他也是一个对官位不太在意的人(本质是:实属无可奈何的心态)。郑胜仁喜欢干工作,只要有工作干,其他的事,对他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
洪江机械厂在“军转民”为中心的调整改造、发挥效益的再创业阶段里,实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凤凰涅槃。
洪江厂经外联内调后,决定抓两条民品线:一条是主线,即是开发自己熟悉的产品,泵和马达;另一条是副线,是开发汽车配件。
洪江厂的民品生产,无论是主线泵和马达,还是副线汽车配件,都需要有大型的机器设备。而拥有大型的机器设备,这一点,对于三线军工厂的洪江厂来说,可是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因为,在六十年代时期,大规模的“三线”建设,首先在贵州展开。贵航基地,便是国家处于当时的战略需要而投建的秘密的三线生产基地。贵航基地在当时是一条隐秘的战略生产线,不为外人所知。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外埠的军工企业的生产,几乎都陷于瘫痪的状态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生产任务,都压到了三线的军工企业中了。
当时,中央倡导三线建设的口号是:“好人好马进山来”。“好人”无异,指的自然是人了。其时,只有政治上是可靠的清白之士,且还要年富力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