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严峻。
洪江厂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在军品订货陡降的形势下,必须丢掉幻想,建立军民结合体制、实行保军转民、以军促民,以民养军的指示,洪江厂此时进入了改制期的艰难时期。
由于军工业生产出现了增长暂停或缓慢的局面,洪江厂的军品订单陡降。这时的洪江厂,失去了大部原来由国家下达的每年的军品生产任务。洪江厂其时经历了建厂以来,最艰难困苦的时期。为此,洪江厂和所有的三线企业一样,遵从上级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转型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走上了军民品结合生产的方式,并逐渐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了。
那时,国内引进了国外的一种说法,叫做“为今天而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洪江厂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提出了“为明天而工作”的经营管理思想。厂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投入了巨资,大搞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
1983年,洪江厂真正开始了民品生产。
洪江厂的民品开发之初,遇到了一道逾越不了的瓶颈。
洪江厂开始进入民品生产领域时,对民品市场完全是蒙的。那时,洪江厂对“军转民”的认识亦不足,对军品生产还存在幻想,对民品开发和生产,只是“小打小闹”地当作权宜之计。就是碰到了什么民品生产,就赶紧地投入生产,完全没有规划,什么摩托车配件、酒精炉,钢圈啦,逮到什么都生产。因此,厂里效益的滑坡趋势,难以阻遏。
洪江厂生产的这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产品,连当地的村办企业都能够生产。后来,洪江厂领导认识到,厂里干的这些低档次的产品,成本高不说,在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厂里开发民品,还是应该依据自身的技术优势,走专业化开发民品生产的路子。
于是,洪江厂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民品开发。“请进来”,即是请一些专家学者到厂里来进行讲座,“走出去”,则是厂里派出技术人员出去调研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