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的一些大动作给吸引去了。伴随着太上皇哀讯传出后不久,就又是一系列的朝中巨大人事变大。首先,是五十多岁的枢密院副使、英国公刘诺为山陵使。山陵使是专门具体负责帝王丧葬事情的重要官员,非德高望重者不能担任。但这个官职却并不见得人人都喜欢去担任,因为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往往必须要辞去自己其他的职务,来专门全心全意的负责帝王的丧葬。所以这相当于是一种体面的离职,新朝的皇帝既位时,往往便会让上一代中某位较得宠且权重的高官去任这山陵使,其一可表达了自己对前任皇帝身后事的重视,其三对外展示了此老臣与先皇帝一心相随的美德,其三更可借机让这位老臣主动从目前自己所占据的位置上挪出地儿来。就和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一样,这也算是大宋朝的一种帝王之术,一种可以兵不血刃完成权力交换的“祖宗家法”。刘诺可以说是太上皇时代最要紧的重臣之一,隆兴北伐之时,他曾是统帅虞允文倚为左右手的重要人物,因将后方物资工作做的滴水不漏而受到太上皇的嘉奖。也因此,刘诺是个偏向抗金派的文官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甚至有的人还在私下里揣测,他会否也是朝中神秘的“黄龙党”的可能党魁。紧接着,权刑部尚书京镗贬谪襄州;参知政事陈骙行贬谪抚州;秘书少监孙逢吉罢官;............连皇家亲戚的韩侂胄也被左迁出京了。仅在短短的两个月间,朝中的重要职位上接二连三的发生人员变动,虽然并没有多少人因此而被处死,但降职、流放,甚至下狱的四品以上官员就达三十多位。对朝政关注的人可能会细心的发现,这次受到这些处罚或降职的人大多数都是主战派,因此,短短两个月间,朝庭的抗金派势力大损,以前一直在朝堂上为抗金咬牙呼吁的人都被赶出了临安京,从此远离了权力中枢。即便如此,也多亏了大宋朝有不轻易杀臣子的“陈规”在,否则此时说不定已是人头滚滚了。可不管外面的事情闹的都要翻了天,有些人在自己的小家里仍勉强可以算是水平风静。赵汝愚正在自己书房里看书,他称病不朝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