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这些自然也要拿。
就这样,赵秀娥搬进了东厢房。她和二郎,与连守义夫妻带着六郎,各占了半铺炕。
“这下你二伯娘应该不会抱怨,没儿在身边伺候了吧。”张氏看着何氏乐呵呵地搬,小声道,语气中并不是那么肯定。
“谁那。”连蔓儿轻声道。赵秀娥的脸可是一直沉着的。“咱这院子以后肯定比以前热闹,这是一定的。”
后来的事,正如连蔓儿所说。
转眼就是立春,庄户人家俗称打春。春天来了,万物即将生发,这在庄户人家眼里,是个大日子。在这一天,三十里营子这边有吃春饼的习惯,叫做打春饼。
连蔓儿家当然也不例外,这天早上,等早点铺子的客流高峰了,连蔓儿就提着篮子,带着小跟班小七,到镇上去采购。
瘦多肥少的猪肉,买了二斤,水嫩嫩的蒜苗买了二斤,干豆腐买了两斤。再加上家里本来就有的胡萝卜、大葱、特意发的绿豆芽,春饼卷的馅料就差不多齐了。因为家里没有鸡蛋了,连蔓儿最后还买了二十个红皮鸡蛋,这才从镇上。
看各家的生活条件,打春饼用黍米面、杂豆面、白面都行。连蔓儿一家本来打算用三和面的,后来想想,难得的好日子,干脆全用白面,给大家打打牙祭,他们家现在完全吃的起。
打春饼,就是和面,烙薄薄的饼,里面卷上各种馅料,然后蘸着大酱吃。
不过还有更方便的,就是摊煎饼做春饼。煎饼比烙饼要薄,更适合卷着馅料吃。三十里营子这里,各家按照的喜好,有的摊煎饼,有的干脆烙饼,再简单地炒个豆芽菜,也不一定要卷在饼里吃。
连蔓儿就提议摊煎饼。
“娘,昨天我和小坛子说打春饼,他告诉我,庙里有现成的煎饼烙子,我跟他说咱能不能借来用,他说行。”连蔓儿对张氏道。
“那敢情好,蔓儿,你去看看,能借来,咱就摊煎饼。”张氏就道。
连蔓儿就来找元坛,元坛早将煎饼烙子准备好了,替她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