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五百多斤的粮食,那还剩下三千斤的粮食,就按高粱的均价,每斤五文钱算,也有十五两银子的盈余。”连蔓儿问张氏,“那这个十五两,大伯都交回来了没有,大伯做馆的钱,交给奶不?”
“这些年,就没见他们往家里拿过钱。”张氏道,要不然家里的日子怎么过的这么紧巴。“哦,他们也往回拿过几次钱,就像这次要发嫁花儿,不是拿钱回来了,那次你继祖哥娶媳妇也是这样。”结果拿回来多少,还要翻几倍的拿回去。没钱怎么办,卖地。结果就是连家现在只剩下三十亩地。
“咱每年的收入都给了他,他一点都不往回拿?”
“你大伯年节回来给你爷奶还有你老姑买东西,就像今天。”张氏道。
“那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连蔓儿喃喃自语道。
“啥意思?“
“就是说那礼物的钱,也是咱们一家子赚的。爷平时一两烧酒都舍不得,今天一坛子梨花白,高兴成那样,其实还是花的公中的钱。”连蔓儿道。
张氏愣了一下。这个道理很简单,她也不是没有想过,只是都含糊过去了,不曾深究。
“你大伯是秀才,日子过的好些也是常理。”张氏道,像大多数乡村人一样,张氏对读书人是怀着敬意的,总觉的读书人就该比他们种田的享福,日子过的好。“不过,哎……”
张氏有些欲言又止。
“娘,你有啥话就说呗,这里又没外人。”
“好吧。……按我说那,你大伯一家子也太不会过日子了。就说房子,租个几间房子就够住了,可嫌他们住的憋屈,说不方便,就租了个院子。有一次我路过看见了,是两进还是三进?房子少说有二三十来间。你大伯娘说是要分成前院内宅,都是城里大户人家的规矩,我也不懂。还有吃的,也不能按你说的算,你大伯他们不吃粗粮,咱送去的粮,都卖了换大米白面吃那。”
“娘,这些你都知道?”
“他们是想瞒着人,可镇上离的太近了,风言风语的也有。你大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