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书开始,渐开学者疑经之风”。
王文龙越想越心动。
而且写这种书也挺安全,质疑古文尚书的事情早在千百年前就开始了,朱熹质疑过,本朝的梅鷟质疑过,只是他们都没有做到极致而已,古文尚书疏证就是在这些前人的质疑上继续分析,清代文字狱盛行的时候都没有人能抓到作者的什么问题,他就更不需要害怕了。
惟一需要解释的就是王文龙这个一年多前还自称不通经史的人突然对于尚书这么有研究。
王文龙思索半晌,铺开稿纸,将手在火笼上热的暖了,然后便捉笔开始写尚书古文疏证的序。
“序读尚书之惑
小子自西洋归来,始从中国儒者学易,读尚书中大誓,反复思索,心生疑惑。”
“小子读书虽少,但也记得曾读墨子尚同篇,于其中读过引用大誓小人见奸巧一句,但尚书中大誓却无此句言语。”
“墨子生于孔子后、孟子之前,当其时尚未有焚书坑儒之事,且墨子尚同篇千古以来都以为乃是真书,并非后人依托,可见写作尚同篇之时世上所流传之大誓该有此语句,而晚出之古文尚书独独遗落,此非大为可疑之事乎”
“由此而来,小子对尚书不禁颇为好奇,细细查考,疑惑丛生,思之不明,故作此书,以求智能之士解惑也”
前世尚书古文疏证的作者阎若璩写作此书时还是康熙年间,当时的考据学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颜若渠在写作时只是将自己找到的一百多条疑点一条一条罗列出来,虽然达到了证伪古文尚书的效果,但是在编排上却还是有些草率。
而王文龙有心促使明代的考据学派发展,于是在写出阎若璩所给的疑点时将古文尚书之中的各种疑点音韵、训诂、历史、地理分门别类的排列。
古文尚书之中的疑点太多了,比如其中禹贡一篇所标注的地名许多都在汉武帝以后才出现。
而阎若璩的这些研究方法在后来的考据学派中,也被发展成考据学的辅助学科文字学、音韵学、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