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万分!闪开,闪开,蓟门传来八百里加急!”
一日清早,城门初启,街道上行人渐稠时,一名背负三色旌旗、手持八百里加急令牌的信使,高声呼喊着闯进了京城。
人群连忙慌忙散开。
待信使走远后,百姓望着他向着皇宫方向飞奔的背影,开始窃窃私语,低声议论。
“肯定是鞑靼破关成功了!”
“破关?你的消息未免太可笑,是大胜啊!这几年来,大明朝对外最痛快淋漓的大胜战!”
“王六,你这消息哪儿听的,准不准啊?真是大胜?怎么知道的呢?”
“我家亲戚在沈次辅府里当差……”
“这朱恪莫不是武曲星下凡?王六,你的消息靠谱不?别是假的吧?”
……
眨眼间,朱恪的名字成了北平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而此时,那信使已一路飞驰,冲进了皇城。
朱翊钧在万历十五年后,罕见地首次召见六部侍郎以上的朝廷官员觐见。
乾清宫内。
朱翊钧待群臣看完戚金报捷的奏折,脸上露出了喜色,嘴角含笑,语调轻快地说:“锦衣卫与戚金双方证实,蓟门大捷确有其事,各位爱卿说说,朝廷应该如何嘉奖有功之人?”
朱翊钧讲话时,沈一贯等人不动声色地打量着朱翊钧。
戚金的这封奏折虽与锦衣卫的报告大同小异,但其中不乏诸多微妙的差别。
而这些细节耐人寻味。
见赵志皋似乎无意先开口,沈一贯便当仁不让地讲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讽刺:“太平寨消灭敌人一万三千,在戚总兵的奏折里却成了万,反而是鞑靼主动撤退,从伤亡惨重的黄崖关带走尸体,突然多出了三千颗人头的战功。”
言毕,沈一贯的讽刺之意更甚,手指轻轻敲了敲奏折,继续说:“而戚总兵在请赏的奏折里,毫不吝啬地夸赞朱恪百户,并且举荐朱恪回朝任五军都督府武节将军,言辞恳切,请求朝廷重用朱恪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