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见其二叔朱高煦与三叔朱高燧面露不悦,心中窃喜。郑和当众对太子的恭维,无疑让当年的同袍之谊变得尴尬。
随后,在众文武官员的注视下,郑和细致报告了南洋远航的种种成果,包括所到之地和各国贡献的珍宝。
报告结束后,朱棣向孙子递了个眼色,示意他上台。
朱瞻基报以微笑,点头致意郑和,随后走到官员之中,嗓音略显尖细地宣告:“传南洋各国君主及使者依次入觐。”
郑和内心略感不快——这声音怎么听着有些女子气。
但未等他重申,外头的君主和使节们已经开始鱼贯而入。
郑和对太孙朱瞻基的举止略感惊讶,仍以点头微笑回应。朱瞻基对这些外邦君主并无太大兴趣,便悄悄走到郑和身边,低声赞许:“郑和大人,大名如雷贯耳。”
郑和依旧保持着谦逊的姿态,轻声回答:“郑和给太孙请安。”
朱瞻基兴致勃勃地说:“礼节不礼节的不打紧,你若有空闲,不妨向我详细述说宝船队的经历。”
郑和心中一喜,他最担忧的就是无法再次远航南洋,听得太孙对此的关注,希望的火花再次点燃,他礼貌地笑道:“太孙所询,郑和必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瞻基低声好奇地问:“你们数万人的宝船队远渡重洋,途中就没有动手劫掠过?”
郑和一时语塞。
朱瞻基怀疑地追问:“真的什么都没捞?”
郑和尴尬地回应:“太孙说笑了,郑和身为天朝使节,宝船队乃国之重器,岂能行劫掠之事。且南洋诸国与我国相邻,稍有差池,便是叛国之举,郑和万万不敢。”
朱瞻基沉思片刻,说道:“嗯,邻近之地确实不便动手……但若是遥远之地,不试试手气岂不是辜负了百姓的期待?”
郑和哑口无言。
他心中暗想,这真是皇上的继承人?
看着眼前的皇帝,郑和突然觉得太孙与成祖朱棣颇为相似,当年朱棣对蒙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