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在海外学习经济,但因父母离世,才回乡继承了博物馆。他之所以有勇气涉足一个全新的行业,全靠大伯在背后的支持。
一位享誉全国的鉴宝专家,难道会看错一件磁州窑的瓷器?这不太可能。
但汪国声的态度却与侄子截然不同。
在听到陈海的观点后,老先生显得非常审慎,他凝视着屏幕上的梅瓶,双眼逐渐眯缝起来。
他向汪建业下令:“建业,赶紧把这件拍品买下来。”
然后转向陈海:“陈小朋友,你说得没错,这的确是后来的仿品,我的确看走了眼。”
“既然如此,你们为何还要……”
“哈哈哈,无妨,我可以让拍卖行接受退货,而编号3562的买家就未必有这个能力了。再说,他不是也从你那里买了东西吗?我们就当是给他的一个小小帮助。”
汪大师看着陈海,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大伯,这个磁州窑梅瓶,到底哪里有问题?”
汪建业虽然按他伯伯的话去做了,但仍是满肚子的疑惑。
“底部有问题。”汪国声苦笑道:“当时在玻璃柜子里,我只看了瓶身,觉得瓷质没问题就认为是真品,没有细想。”
“刚才张小友一说,我便越看越觉得不对劲,现在想明白了。”
“那个梅瓶底部边缘,历经岁月的侵蚀,已显得凹凸不平,若是新制的梅瓶,其表面理应更为平滑。当我初见其图时,便认为这是岁月的痕迹,毕竟它自北宋流传至今,历经沧桑也在情理之中。”
“这瓶身的腐蚀,莫非是人为造成的?”汪建业疑惑地问道。
“很有可能。你再细瞧,那些点状的凸起部分,以及未被腐蚀的区域,其光滑程度显然过于均匀,这显然是仿制过程中精心修饰的结果。”
“真正的磁州窑瓷器,其质感绝不会如此均匀光滑。”
虽然汪建业在瓷器方面并非专家,但自从接手家族产业后,他也对磁州窑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