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情上,他完成的极为用心。
在他的删减修改下,《孟子》一书变得面目全非,而这也是他此生以为自己最大的成就。
不仅如此,在去年的时候,刘三吾又在朱允炆要求完善下《大明律》,并主动依据自己所喜欢的《礼经》进行《大明律》的修订。
在南方士子看来,刘三吾修的这些书十分贴合他们治学理念,因此大为吹捧。
反倒是北方文人对于被修改的面目全非的诸多文章义愤填膺,对刘三吾多有攻击。
这些攻击,都被刘三吾所记下,而这次他作为主考,自然想要给北方人一些颜色看看。
当然,如果只是个人情感,那还不足以推动他去做这件事,不过伴随着南方富户被朱元璋强行迁至京师,这样的怨气开始形成危机感。
这样的危机感,在入冬后紫禁城中传出朱元璋身体不好的消息后,渐渐转变为了谋划和爆发。
“此次会试,老夫定当会以圣贤之典意命题,好考校天下士子对典籍理解,以此为朝廷筛选出真正的千里驹!”
刘三吾的话说的很隐晦,但在座的都不是蠢蛋,结合刘三吾的经历,众人自然清楚他话中含义。
想到这里,众人纷纷与刘三吾讨论起了古今典籍,并暗中记下刘三吾的倾向。
明初科举,虽然还没有出现后世所熟知的‘八股文’,但对于应试文内容格式已经有着严格要求,偏题那是万万不行的。
命题只是一个题目,真正想要答对,还得看自己所想所写的,与主考心中答案是否一致。
通俗些来说,命题的答案很难被限定,想要登科,最好就是站在考官出题时的想法和角度来作答。
只有了解了刘三吾崇尚什么学派,皇帝喜欢什么理政方式,才能根据这些慢慢写出讨他们欢心的文章。
与刘三吾谈古论今,谈的不是古今,而是当下……
他们高谈阔论,却不知所有的消息都被传到了朱元璋的耳边,只是当下的朱元璋,情况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