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补过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咬文嚼字同样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不止于这次,
沈放还记得当初他曾在某一篇文章的末尾,向友人道别。
本来只是一个亲切的问候:
“晚安!”
可不料,不知谁将沈放这篇文章发了出去。
一大票所谓的‘文学家’‘语言学家’‘语文老师’就开始对沈放在文章末尾的‘晚安’进行解析。
为什么沈放老师在文章末尾要用‘晚安’二字道别?
其一,‘晚安’的‘晚’,点名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黑,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
而在则黑暗的天空之下——
人们却感到‘安’,
侧面反映出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出作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当得知自己随手写下的一句话,
竟然被这一群所谓‘文学家’解析成这样,
沈放既好笑又无奈。
无奈之下,只能向特地前来采访的编辑回了一句:
“哈哈。”
来表示自己无奈的心情。
本以为,这件事情就此完结,可谁曾想——
当编辑将沈放原话带回编辑部时,
脑回路异常丰富的编辑们,又开始对此事展开了联想——
“哈哈。”
沈放老师为什么要说‘哈哈’?
第一个‘哈’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奈和苦笑。
第二个‘哈’字,笔锋一转,作者试图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给读者,以此来警醒国民,必须清醒冲破旧制度的枷锁。
而句末的句号,
运用得更是出神入化!
句号表示结束,作者用简单的一个符号,便充分表达出要结束旧制度的想法。
一个‘晚安’,一个‘哈哈’,看似简单,实则——
蕴含无尽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