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落村的沙滩边上用木头搭起了简易的码头。
码头的边上盖起了一排小棚,棚外是一排排木架子。
这里就是杨老大与李恪的联合渔业公司的分拣场和晒鱼场;
由于捕捞器具及技术的欠缺,使得这片海域海产异常的丰富;
新建出的渔船几乎一个小时就能停靠一次码头,渔民们便提着装鱼的筐到船上,把捕获的鱼抬下来。
抬下来的鱼放到分拣的台子上,鱼类还要宰杀,腌好盐或晒或熏,虾类直接晾晒,蟹类不能保存,只能直接砸碎了喂鸡鸭....
至于海带紫菜这类海生藻类,直接晾晒,也可运出去卖...
见识过后世综合渔业产业链的李恪,自然不会让渔业公司只停留于打渔,晒鱼干这种低产值的产业。
当然,现有的条件还不足以对海产品进行深加工,有时候李恪看着都觉得浪费;
李恪打算在这里发展旅游业,用游客的吃喝带动经济的发展;
吃新鲜的海鲜,坐船出海,看海上日出这些项目,哪怕是在信息发达的后世也绝对是个噱头;
若是引得一些文人过来写几篇文章或者诗词,肯定是个好广告;
简单的商业模式已经建立了起来,石落村的人口并不足以满足盐厂和渔业公司的生产;
渔船打渔的效率实在是高得出奇,杀鱼晒鱼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
杨老大到邻近村落里雇了十几个工人,其实还是有不小缺口,故而老人小孩基本上一有时间就都到渔业公司里帮忙....
有些人因为回家路途有些远,便在石落村的空地里搭了棚子住了下来,算是流动人口....
有利益就有买卖,以往石落村地处偏远,交通又不便,再加上产出极少,并没受到什么关注。
然而,有了两艘渔船后(在杨老大的要求下,李恪的那艘船偶尔也客串一下渔船),水产品的产出便形成了规模。
一开始杨老大每天一大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