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出来,图书主要是抄写,于是出现了以抄书获得报酬的职业,叫做“佣书”。
当时很多后来名气很大的人物都有过“佣书”的经历。
比如为东汉建功西域的班超,年轻的时候就是靠此养家糊口,因家贫,“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以“佣书”来发家致富,首推书圣王羲之的先祖王溥。
在《太平御览》一书中记载:安帝时,王溥“家贫无资,不得仕。乃挟竹简,摇笔洛阳市佣书。
为人美形貌,又多文词,僦其书者,丈夫赐其衣冠,妇人遗其金玉。
一日之中,衣宝盈车而归。集粟十廪,九族宗亲,莫不仰其衣食,洛阳称为善而富也。
后来‘溥以亿钱输官,得中垒校尉’。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生艳羡的故事!
到了东汉,发展到了以书法的名义来赚钱。
西晋卫恒在其《四体书势》中记载,东汉师宜官“时或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计钱足而灭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师宜官好酒,但他去酒家有时不带钱,而是现场书壁,观看者要收钱,钱凑足了就灭掉字迹。
这样的场景很有镜头感,生动而有趣,这种书壁有点类似现在的酒吧驻场歌手卖唱表演。
书法在那个时代原来是一种表演艺术!
这一点从杜甫描绘张旭写草书的诗句中也可见证:“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无独有偶,同为唐代人窦冀所写的《怀素上人草书歌》则更加绘声绘色了。
“唐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襟气。长幼集,贤豪至,枕糟藉麹犹半醉。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抄写经书也成为一种职业。
当时有位名叫刘芳的人常为抄经,其“笔迹称善,卷直以一缣,岁中能入百余匹。”
而至于王羲之抄《黄庭经》换鹅,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