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真正令子产闻名后世的‘铸刑书’革新行动,作为真正于乱世中保全且将郑国强大到能与后来分晋的韩诸侯国掰手腕的第三板斧,这举最重要的革新具备何种魔力能够将强郑延续到战国初期?
迥异于可以借鉴他国的各项革新,子产这一步能借鉴的对象只有晋国可言。其他国家所推行的尽数为财政聚敛之法,却并不能真正指明国家前进的方向。但对郑国而言不是如此,如果革新不能指明国家前进的方向,等待郑国的就只有最终被晋国、楚国吞并一种结局可言,无非时间长短。而楚国并不推行大型革新,作为新兴强权不能挑战成功周朝霸权,反而和周室子邦强晋打成平手,这件事已经预示着未来一个世纪蛮楚将继续暴露内政在制度建设领域的短板,乃至走向分崩离析,在或可预见的未来,到时将由谁来弥补楚国留下的权力空洞呢?自然是黄河南岸的众多缓冲带国家啦~郑国的未来很有可能是一片光明——周室王畿北接晋,南近楚,西通秦,东邻郑,当年平王东迁,郑国凭借这一优势地理位置率先成就小霸之国,郑君作为周王廷正卿执掌周朝霸权半个世纪的事绝非小可,晋国崛起不过是后来居上,齐国的春秋争霸史同样落后于郑国,如此光辉的历史怎么可以被抹杀掉?
因此可见,子产作刑书铭文在铜鼎的原因,隐隐有向晋、楚、齐、秦四国平分霸权的新秩序挑战的含义在内。之所以向晋国借鉴作法革新,是因为晋国刑法不仅有规范贵族阶级内部秩序的条文在内,于永无休止的公族子弟争斗有积极调和作用,而且历次变法越来越重视非公族卿、外国来卿的价值,这对提拔民间贤士大夫进入国政领域、制衡七穆等公族贵族权力有着强大的积极意义,这种事子产怎么可能在对叔向的回信中提及呢?两位人才分别出自郑、晋两国公族,作为宗室子弟后裔,无论自身是否能引领国家走上复兴道路,潜在一定存在国家竞争关系——如果郑国真的能向南蚕食楚国领土重新成为一方强国,晋国怎么可能坐视不理?所以子产仅仅委婉地表达着自己的愚钝:“侨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