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之外还有不少的很小的诸侯国,这些小的诸侯国虽然不能像这七个大国一样,自己想和谁打一仗就和谁打一仗,他们只能看着周围大国的脸色,依附在这些大国的鼻吸之下。
但是这些小国家却同样的涌现出一位又一位的人才,他们甚至都可以左右着整个战国的大局,卫国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家。
像是变法强秦的公孙鞅、帮助魏文侯称霸的兵圣吴起、商人的楷模吕不韦等等,都是来自于卫国。
今天要说的这个人也是来自卫国,跟商鞅一样,也是卫国的一位来自王族的后裔,和商鞅算是一位比较亲近的族人,比商鞅晚了一辈,姓公孙,名杵。
公孙杵一直以自己的堂叔公孙鞅为偶像,希望能够像公孙鞅一样,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认真的研读着当年公孙鞅在卫国时读过的书,由找来公孙鞅推行变法治理秦国的重要典籍,认真的研读着自己这位先辈的所有一切。
又通过自己是公孙鞅族人的身份,想法弄到了被秦王视为不传之秘的商君书,也拿出了当年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孜孜不倦的研读着商君书,从而得到了商君书的精髓。
公孙杵在将商君书研读透彻之后,便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其堂叔公孙鞅的一切能力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地点,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因为有了公孙鞅堂侄的身份,他认为只要自己所到之处,诸侯必定夹道欢迎他的到来。
于是第一站他就来到了魏国,当初拒绝了商鞅的地方,他认为如果自己能在魏国得到重用,通过变法把魏国变得和秦国一样强大,那么自己就可以说自己胜过了自己的堂叔公孙鞅。
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毕竟自己的堂叔公孙鞅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自己要是能够成功,就可以证明自己不单单是在模仿自己的堂叔,而且还要战胜他。
在这一点上简直是和公孙鞅一样的自负,不愧为公孙鞅的侄子,当年在魏国,相国公叔痤向魏惠文王举荐公孙鞅时,希望魏惠文王能够举国听取公孙鞅,